提到教育机构的核心应该是产品或是其提供的培训服务,这部分主要通过任职教师的授课完成服务过程。
但是,仅仅有好的老师也是不够的。
从教育机构的服务目的上来看,做培训是为了提高学员在特定考试中的分数。所以我们帮助学员提升了分数,这才算是一个有效的服务过程,也是一个积累口碑的过程。从这个流程来看,很多大机构的课后打分环节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因为课程中间与最后一课的打分仅仅是对“老师的表现”进行打分,而不是对服务的整体进行打分,这也是现在很多培训机构口碑很好,但是有大课生源和口碑双重流失的原因,因为很多学生都跟我表达过上大课对提升分数没有多大用处。
那除了师资之外,能帮助学生提升分数的另一些重要因素是什么呢?
学生管理。
说实话,这是我之前所不愿意甚至不屑去做的一块内容。但是,课上的两个小时内容,如何消化,如何复习巩固,如何应用,不是一周三次课就能解决的。我们作为老师可以检查作业,但是能够细致到每一个作业中的单词都能够给学生做出讲解吗?尤其是老师一天要讲十个小时的课,或者学生数量大无法兼顾的情况下。所以,师资,这里的师资团队应该包括高质量的助教成员;或者,任课教师每天留出足够的时间去逐字检查学生作业并且答疑(更多的时候需要老师主动去发现学生问题,毕竟懂得或者主动问问题的学生并不占多数)。后者应该在任何稍大一点的机构都无法实现,只有在我现在这样的机构(平日只有我一个人坐班)才似乎能实现。所以,自然就只有“老师+助教”的模式能够支持一个中型往上规模机构的正常教学任务。
但是,新的问题又出现了。
团队中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沟通
听起来不是大事,其实会对服务质量有很大影响。比如,学生A今天讲了托福阅读的细节题题型,老师留了什么作业?什么时间完成?正确率是多少?不会的单词有没有整理?整理了有没有背好?作业没有完成的话如何与其他部门协调后通知家长?这个题型掌握了多少,可以往下进行新内容的讲解吗?如果不能进行下一个教学任务,整体教学计划如何调整?不能进行的话,那么什么时候可以进行下一教学任务?
发现没有,太琐碎了。这些内容,仅仅由一位老师来统筹教学和上述问题还算能心里有数。一旦这位老师手下有5个学生(都不用很多),按一位老师配一位助教来看,似乎还是可以保持良性沟通。但是,如果是按照一对一这种保姆式设计,一个学生配一个助教,你想一下,一位老师要与五位助教保持上述问题的跟进,已经很复杂了吧?
所以,如何统筹好教学与课后的跟进,这才是所谓的培训服务的全部内容,而不应该是几个名师讲完课拍拍屁股走人的作坊。
如何做好,我也没想好。不过由上述来看,我反而觉得想要保证每一位学生的服务质量,似乎机构的规模无法做得太大,私塾是我目前能想到的一个运作方式。
不管互联网如何冲击培训行业,学生的自我管理让渡给机构进行管理,是互联网无法取代的。所以我这里才强调学生管理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