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组织结构最大的特点便是内部采取了“分工制”与“协作制”结合的宏观管理方式,这也就直接导致,在这类结构下的企业,随着自身的不断变大,组织也只会越来越膨胀,职能分工越来越细,管理层越来越多,让企业变成一个巨大的俄罗斯套娃,大集团套中集团,中集团再套小集团,小集团内部还有众多的单体企业。不光仅影响企业运作,还让原来的小船变成了航母,让大企业难以在市场变动中掉头,产生巨大的内耗,影响企业部门之间协同效率,影响员工的工作效率,让发号施令的人越来越多,真正工作的人越来越少,并且让企业的市场反应变得迟缓。
很多民营企业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觉得这种大企业病并不会发生在自己企业身上,但是并非如此,不要以为“大企业病”是大企业或国企的“专利”,只要采取职能型组织结构都会有这一天,且无解决良方,除非改变组织结构形式。因此很多规模较大的民企也表现出“我们就像一个国企”的无奈。
如果扁平化仅仅通过减少中间管理层级实现,那其实是一种“瘦身”方式。这种“瘦身”方式或许在十几年前能够提升企业运行效率,但是在今天,这种方式很难达到相同的效果,为什么?因为市场变化加快成为新常态,此时扁平≠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