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正确的理念引领生活,逆境也会变成顺境。
懂得生活的人,也一定懂得何谓正确的做人原则。
“米”字的启示
提及“米”字,你首先联想到的是什么?可以吃?白色的?粒状的?
在40岁之前我和大家的想法是一致的,如果不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从一个日本老社长口中听到这样一番话语,至今我可能还会保持这样的想法。
日本人有吃饭团的习惯,有些人吃完饭团后做的第一件事是去洗手,把黏在手上的米粒洗干净。但是这位老社长却与众不同,每次吃完饭团后她都有一个标准动作:将黏在手上的米粒舔掉一粒不剩。
我当时的第一反应是,老人家这种节约的良好习惯很值得学习和赞扬。
谁知,在老社长看来,我们这种想法只是停留在对“米”的层认知、表面认识上,根本没有理解“米”的内涵。虽然不可悲,却值得可怜。
于是,她笑了笑,绽开的皱纹如同一朵莲花,语重心长地说道:“米’,其实是一个很神奇的汉字。你们中国文化的确了不起,单从‘米’的字面上来看,已经可以让我们心生敬畏。”
我随即联想到了农民,终日脸朝黄土背朝天,确实不易。可是这种想法与老社长的思想相比,又略显浅薄。
老社长接着说道:“米’字上半部分是一个倒过来的“八,中间是一个‘十’,下半部分是一个‘八’,这寓意了什么?它告诫我们,‘米’的诞生历经了八十八道工序,八十八个仪轨,最终才进入到我们的口中。农民的不易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米在破土而出时所承受的那种压力,谁能体会?米在生长过程中所饱受的雪雨风霜之苦,谁又能体悟?因而我们要珍惜每一粒米!我们要敬天爱人,敬畏别人的劳动,敬畏天地宇宙的造化,感恩自然。”
听完这番话,我被彻底震撼了。同样是米,有些人只是把它作为填饱肚子的食粮,有些人则把它看作生命中的“恩德”,而这不正是阿米巴的经营理念“何谓正确的做人原则”吗?
普遍价值观
阿米巴经营不仅可以运用到企业的管理活动中,同样适用于我们的生活与工作。我们应该把“何谓正确的做人原则”渗透到一切行动中。
因为阿米巴“何谓正确的做人原则”的经营理念,就像我们小时候所接受的教育一样,无论是老师还是父母,一直教导我们,在为人处事上要找到最基本的判断标准一一个人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什么是善,什么是恶。
这是我们通常所拥有的伦理观和道德观,比如它可以表现为公平、公正、正义,也包含勇气、诚实、忍耐,还可以理解为敬畏、感恩、努力、善意、关心、谦虚、博爱等。总之,这是我们生活与工作的普遍价值观。如果谁的行为与这些观念背道而驰,那他是不可能长期生存下去的。
作为人,何谓正确
小时候,稻盛和夫是名副其实的“孩子王”,总是帮助那些受欺负的同学。其中一个同学因为要感谢稻盛和夫,便对稻盛和夫说:“我家有一棵柿子树,我爷爷知道你经常帮助我,为了感谢你,特意让我邀请你去我家摘柿子。”起初,稻盛和夫不以为然,他认为,保护小伙伴是他的职责,不应该接受同学的感谢。但是,这名同学一直邀请稻盛和夫。盛情难却,于是稻盛和夫率领一众伙伴去他家摘柿子。
当看到一树让人垂涎欲滴的柿子时,稻盛和夫和几个小伙伴“一哄而上”,将树上的柿子一抢而空。然而,就在摘完柿子的第二天,这名同学的爷爷怒气冲冲地跑到学校说:“你们学校是不是有一个叫稻盛和夫的孩子?这孩子太不懂事了。听我孙子说,稻盛和夫看见我家柿子树结了好多柿子,不听劝,擅自到我家摘柿子,还一个不留。”
听到此番话,稻盛和夫震惊了,相当愤怒。此时,他突感人性的险恶,并责怪同学言不由衷、言行不一。但是,稻盛和夫冷静下来设身处地站在同学的角度想了想:其实也不怪那名同学,他只是想表达自己的好意,想更亲近他,是自己没有读懂那名同学话里的意思。稻盛和夫为什么会做错事?为什么会误读同学话里的意思?
因为他没有站在那名同学爷爷的角度想问题:这些柿子可以卖多少钱,维持多少人的生活?他没有站在柿子的角度想问题:愿意不愿意被人随意糟蹋?
总归一句话,就是:作为人,何谓正确?
我们可以将柿子看成外界的诱惑,诱惑燃起了人心底的欲望在诱惑、欲望面前,我们难免会做出错误的选择,做出错误的事情难免会走弯路、走错路,不知所措、彷徨迷茫。因此,在各种诱惑欲望错综复杂的浑浊中,我们怎么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把阿米巴的经营理念—“何谓正确的做人原则”渗透到一切行动中。用稻盛和夫的话说就是:“在摇摆不定的时候问一句,作为人,何谓正确?我这样做,对吗?他会怎么想?”